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这次的科普有点长,我就单另开了一章。今儿个是三章。
标点符号自古有之。
语绝为句——在语句结束的地方为句,圆圈标记。
语顿为读——没有结束的文句叫读,用一点来标记。
这也就是最早的标点符号,句号跟逗号。
但一般的印刷本跟手抄本,都不会加标点符号,古人的标点符号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使用呢?
原因有以下几个:
第一:【古文除了通过——之,乎,者,也,焉,哉,乎,耶,矣等语气助词来起止文句,行文时还讲究骈骊对仗,起承转合,以及平仄韵律等等。
句末——只要看到焉,哉,乎,耶,矣这些字的出现,基本可以确定这是句末了。
句首——以,而,故,斯等,一般是在句首,还有夫,若之类,一定是一句之首。
正常情况下,大部分的文章都不需要标点符号来注明句读。】
第二:【如果通读已经标注了句读的文章,很容易接受了标注人的概念而失去了自己的见解。
举例说明有很多,如——道可道非常道。
我们现在看的道可道,非常道是通俗标注。
而有些特别的标注,就标成——道,可道。非,常道,在有能力句读的情况下,最好是读原文,也就是看没有标点的古文,这样可能不受其他人干扰,形成自己的见解。】mt1988.com
第三:【古代书少,产量低,价格高,在珍贵的书里加上标点符号浪费竹简,浪费空间,也没有意义。
小科普「标点符号」(第1/3页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