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今天翻了一下评论,写了今天的第三章。老规矩,不看跳。
一说起大宋的耻辱。
除了靖康之耻,就是这个澶渊之盟了。
但真的是耻辱么,也可以说是,也可以说不是。
后世始终是站在一个貌似客观的位置来评价当时的政策,决策。
但就评价而言,就没有客观一说。
人无完人,无论是什么样的人,帝王将相,贩夫走卒。
所以特意写一章来说说瓜的感觉。
【澶渊之盟的背景】
1003年,辽军南下攻宋,激战长达1年。
初始状态,辽占优势,后面宋依城固守,辽军的攻势被遏制。
瀛州之战,萧太后亲自击鼓,还是无法攻克,数万伤亡。
澶州之战,辽军大将在城下被宋军床子弩当场击毙。
由此前线战事渐平,辽军虽在攻势,但久攻不克,深入作战,战线太长,面临崩盘,辽军内部呼吁议和。(这里也有萧太后把持朝政太久,内部不愿的原因)
而,宋真宗其实是被寇准逼着御驾亲征,颇有点见好就收的意味。mt1988.com
所以两边一拍即合。
【澶渊之盟的内容】
一,宋辽两国互约为兄弟之国。
二,辽国归还瀛州、莫州等地,双方以白沟河为界。
三,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,绢20万匹。
四,双方开放边境进行贸易。
【澶渊之盟的签订人】
当时在场的除了宋真宗,还有寇准寇大大,其他那些先忽略不计。
~~~~~~~
我们从背景分析:
辽国自然是兵强马壮,要不然也不敢来。
宋真宗这货,唉,反正就是软,朝廷也软趴趴,契丹一来,丢了几座城市之后,居然就有南逃的说法。这里,洗都洗不白,他么的就是怂。
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说。辽国确实很强,当时的宋国并没有辽国那么彪悍,前面赵光义同学的几次攻辽失败让大家没有了底气。
寇大大自然是不让南逃的。
一个是国之气节,另一个是攻城不行,咱们宋军守城还是可以的啊,而且军民一心,不能反攻,守城绝对妥妥的。
然后正如寇准预料,宋真宗御驾亲征,鼓舞士气。
城守住了,还杀死了对方的大将。辽军士气萎靡,宋军空前振奋。
后世有人说应当乘胜追击,应该把辽国打回老家。
说是一句话,做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。
守势跟攻势是两码事,老将老兵都被赵光义霍霍完了,新兵新将缺乏五代十国这班老人的不
小科普:澶渊之盟(第1/3页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