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间仓促,朱元璋亲自宣旨,稍后才形成正式的旨意,明发天下。
这次却是酝酿已久,旨意已经写好。
具体宣读旨意,当然也不用朱标亲自来干,朝廷有专门的宣表官。
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:朕闻,圣王之道,循天理,因民情,随时变量,而治天下。昔者,我大明粮少而民众,应节粮而少酿。故,酒税十一也。今我大明物阜民丰,粮草充足,谷贱伤农,应减酒税,以顺民情。着从即日起,我大明酒税百中取三,与其他工商之物等同,钦此。”
“吾皇圣明,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这第一道恩旨,说穿了,就是大明现在粮食多了,不必小心翼翼地节约粮食了。所以,酒税从原来的百分之十,降低为百分之三。嘀嗒小说网
降税,对于天下的军民百姓来说,当然是好事。起码,以后酒会便宜一些不是?
当然了,再降低,也最多仅能降低百分之七的价格。现场的大明官员们,还真不缺那点钱。
不过,这总是个好的兆头——朝廷都进一步减税了,待会儿,给大家加俸禄,总不好意思加太少吧?
很快地,朱元璋的第二道旨意下发。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朕闻治国之道,首在得贤。洪武六年,朝廷恩科,首录两千进士,多为人杰也!其众兢兢业业,为国为民,锐意进取,朕心甚慰。着洪武九年恩科,取士三千,钦此。”
三年招两三百当官的进士,是真不少。但是,如果是只招从小吏做起的进士,那两千人是不够的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洪武六年的科举,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实验。如今,实验效果的非常好,大明朝廷就开始加大力度了。大明第二场科举快要举行了,朝廷取士的人数达到三千。
录取率的提高,对天下人来说当然是好事一件。
“吾皇圣明,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群臣再次谢恩。
对于大明朝廷官员来讲,很多人有子侄参加了这场科举。录取名额的增加,比酒税的降低,对他们更加意义重大。
紧跟着,朱元璋第三道恩旨下发。
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:朕闻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从即日起,我大明子民经商迁徙,无须四邻作保。非犯罪者,有司只有记录之权,而无拒绝之权,钦此!”
“不是……”
“这能行吗?”
“百姓都跑了,谁开交税,谁来服徭役啊?”
“此事,是不是从长计议啊!”
……
旨意刚一念完,全场文武大臣,面面相觑,一阵阵窃窃私语。
很简单的道理,在古代想离开本地经商、旅游、迁徙,没那么容易。
首先,你得有几户人家作保,你不会一去不回。若不然,你应该交的税收,你应该服的徭役,官府找谁要啊?
然后,即便有人愿意给你做保,没打点好小
第421章 开天辟地,民无徭役(第2/3页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